PCB的表面處理工藝對產品的性能和可靠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。化學鍍鎳/浸金工藝憑借其良好的導電性、卓越的可焊性以及出色的耐腐蝕性,成為了眾多高端電子產品PCB表面處理的優選方案。而在ENIG工藝中,鎳層和金層的厚度控制是確保鍍層質量與性能的核心要素,嚴格遵循相關厚度控制規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。
ENIG工藝通過化學鍍鎳和浸金兩步完成:
鎳層沉積機制:利用自催化反應在銅表面形成3-6μm鎳層,作為擴散阻擋層阻止銅錫互擴散導致的焊點脆化,同時提供機械支撐強度。
金層覆蓋作用:通過置換反應在鎳層表面沉積0.05-0.1μm薄金層,隔絕鎳層與空氣接觸,確保長期可焊性與導電性能穩定。
理想控制區間:4-5μm
下限風險(<3μm):擴散阻擋失效,焊點因Cu-Sn金屬間化合物過度生成而開裂。
上限風險(>6μm):鍍層應力激增導致剝落風險,同時推高生產成本。
中磷鎳層(6%-9%):綜合性能最優,結晶結構細致均勻,兼顧焊接性與耐腐蝕性,厚度控制穩定性強。
高磷鎳層(>10%):抗腐蝕性能突出但潤濕性較差,需精密調控鍍液溫度(88±2℃)、pH值(4.8-5.0)等參數。
低磷鎳層(1%-5%):具備磁性特性但耐腐蝕性較弱,適用于特定功能性場景。
目標控制范圍:0.07±0.01μm
下限風險(<0.05μm):鎳層氧化速度加快,焊接時潤濕性下降引發假焊問題。
上限風險(>0.12μm):Au-Sn金屬間化合物過量生成,焊點脆性增加且貴金屬消耗成本上升。
脈沖浸金工藝:通過分段脈沖信號調控金離子沉積速率,結合EDX在線監測系統實時校準參數,確保厚度穩定性。
參數動態優化:根據設備特性設定浸金時間、脈沖頻率與占空比,例如通過脈沖周期控制單次金沉積量至目標值。
X射線熒光光譜法:非破壞性快速檢測,適用于生產線大面積鍍層厚度實時監控。
掃描電子顯微鏡-能譜分析:微觀級檢測手段,用于觀察鍍層結構并精準測量厚度,適用于高端產品質量驗證。
庫侖法:基于電化學溶解原理的高精度檢測,雖屬破壞性檢測但適用于實驗室工藝研究與抽檢。
抽樣檢測機制:每批次產品抽樣比例≥5%,在鍍鎳后、浸金后等關鍵工序增加檢測頻次。
設備運維體系:定期校準鍍槽溫控系統、攪拌裝置,實時監測鍍液中鎳離子、金離子濃度并補充消耗劑。
異常處理流程:厚度超差時針對性調整工藝參數(如鎳層偏薄則延長反應時間、金層偏厚則縮短浸金時長),并對后續產品進行追蹤驗證。
ENIG工藝的鎳金層厚度控制是保障PCB性能的核心環節。通過明確厚度標準、優化工藝參數、融合先進檢測技術及實施嚴格質量管控,可有效規避擴散失效、焊點脆化等風險,提升電子產品的可靠性與一致性。
上一篇:PCB沉銅工藝詳解
下一篇:汽車電子板耐高溫125度測試方法
2025-04-30
2025-04-30
2025-04-30
2025-04-30
2025-04-30
2025-04-29
相關新聞